贵州建筑劳务

新闻分类

案例分类

联系我们

公司:贵州忠超兴隆劳务有限公司

联系人:赵经理

手机:13618584698 

           18593889888  

           13984862532

电话:0851-84589967

传真:0851-84589967

邮箱:2426633491@qq.com

网址:www.gzzclw.com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金阳红街 A 栋 4-7-8

建筑工程劳务浅析中国建筑企业发展趋势分析!

您的当前位置: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建筑工程劳务浅析中国建筑企业发展趋势分析!

发布日期:2018-11-02 作者: 点击:

建筑工程劳务浅析中国建筑企业发展趋势分析!


在中国这样的建筑行业环境中,就必然孕育着适应其土壤的企业。企业的演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建筑工程劳务也是企业在这种环境下努力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必然改变,这种改变正确与否最终的评判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适者生存。

大型民营企业将加速推进多元化的经营方式,以经营和股份结构调整为核心,非建筑业产值将在企业经营中逐步占有主要地位;中小型民营企业仍将以延续目前的经营方式为主,力争扩大产值规模并获得更高一级别的资质,同时聚焦专业细分化以求占有局部的优势;大型国有企业仍将维持目前的发展方向,以建筑业为基本发展领域,进一步巩固在各自专业领域的垄断地位,朝更加专业化高技术化的方向发展;而以地方国有为主的中小型建筑企业,在强大的竞争压力下,其经营方式将不得不向民营建筑企业经营方式靠拢。

1、大型民营企业

(1)优化完善现有模式

依托项目经理以及他们的自有资金扩大企业产值和市场占有率,是目前具有特级资质的大型民营建筑施工企业的主要经营模式。在这个模式下,项目经理与企业的关系相对松散,即使某些项目经理为企业正式员工,在项目操作的管理和结算方式上也相对企业独立,而相当一部分项目经理只有在操作具体建设项时,才同企业发生实际关系,即“挂靠”。后一类项目经理,事实上为企业的个人分包商,而当这一部分项目经理管理“携带”建筑项目“投靠”企业,使用企业的资质和品牌操作时,则他们被更为直接地称为“项目老板”。

通过这种模式,建筑企业正逐步走向以资质及品牌管理为前提,为项目经理和项目老板提供市场服务、融资平台、技术和安全管理以及其他相关服务为核心的服务型企业,企业更多地表现为“加盟”性质。

(2)跨行业和跨地域谋发展

近年来,以江浙大型民营建筑企业为代表的大型建筑企业进入了一轮多元化经营的浪潮。多元化即表现在跨出建筑行业,从事不同领域经营的异质多元化;也表现在仍坚守建筑施工领域,但大跨越进入陌生地域的同质多元化。

目前状况下,大部分企业选择了跳出建筑行业,进入非相关领域拓展。这种发展模式,一方面表达了企业通过多领域拓展,分散经营风险的意图,另一方面,也表现出由于产业链的被分割和行政壁垒,致使建筑企业进入陌生领域的门槛甚至低于在同一产业链向上下游拓展的门槛,因为,进入陌生领域的风险和难度系数,远远超出沿同一产业链进入相邻产业。

而通过并购或开设地区分支的方式,向陌生地域开拓发展建筑工程劳务,则是坚守现有的市场领域进一步扩大经营的地域范围,在现有产业链的同一环节,尽可能扩大产值的地域来源。同样表现出企业被禁锢在价值链特定环节的无奈。对企业来说,由于停留在熟悉的领域,这种发展方式相对安全,但对企业收益贡献效果有限,而且加大了单一经营带来的风险。

建筑工程劳务要说无论是异质和还是同质多元化,企业的经营方向均未沿着建筑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向上下游的方向发展。采取同质多元模式的企业,仍然同时会采取跨异质多元化发展,前者只是后者的补充,企业更多地选择离开建筑领域,另谋发展的趋势。

(3)股权结构调整驱动企业出走

以江浙大型建筑企业为主要代表的企业正致力于管理模式和体系的完善,而其中比较成功的案例都体现出企业服务功能的强化和完善。而与此发展趋势同时呈现的,是这些企业对建筑领域以外行业的大规模投入。

上述发展趋势的深层动力来源于企业对股权结构调整需求,而它的前提条件则是一定的企业规模和与其相关的产值、盈利。

通过急速扩张扩大股权基础,成为企业股权合理化的途径,而由于企业所处产业链的位置已出现市场饱和,难以获得合理的收益回报,同时无法向产业链中高附加值的环节快速渗透,企业不得不选择出走战略,进入新兴领域,以获得市场和回报空间。

总之,大型民营施工企业将成为以服务为主要特征的企业,其产值规模将取决于其服务能力和费效比,产值构成将更加表现为他们旗下项目经理的产值量。同时,这类企业将快速发展为集团类型,集团的核心产值将来源于建筑业以外的业绩贡献。

2、中小型民营企业

(1)坚守建筑行业

坚守建筑行业,以建筑行业收入为主,努力提高产值和资质等级,是持有一级以下资质建筑企业无奈的选择。

由于特级企业建筑在建筑领域对市场的控制和对利益分配所处的主动、主导地位,建筑行业中一级资质以下企业选择的努力方向仍然以扩大产值规模为主要目标,以期提升资质等级并扩大品牌知名度,获得选择发展方向的主动权。

一级资质以下的建筑企业由于能够吸引的“挂靠”项目较少,难以通过提供服务的方式维持企业生存,因此直接进行项目施工成为企业必须的经营方式。

(2)融资扩大规模

通过努力扩大施工产值和盈利提高企业融资能力,也是中小型企业的发展趋势。但与大型企业相比,其目的更多的是为了扩大生产能力和规模,同时兼有改善股权结构的企图。由于企业规模和资金能力有限,而相当一部分精力和资金资源又被用于自己直接操作的工程项目,使企业很难分身进行跨行业和跨地域营。

(3)走局部专业化道路

建筑工程劳务表述由于市场上僧多粥少,房地产商在发包过程中,都会无限制地提升“资质”要求,从而造成了稍微像点样的项目都必须要求“特级资质”,中小型民企显然直接承接项目难度极大,它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从总承包企业中“分包”某一块。因此,他们必须在劳务或者某些专业领域做得更好,以获得这种分包的可能。

随着劳务短缺的情况日益严重,掌握劳务工人队伍,或者掌握一些技术工人的队伍,比如在装饰、安装、桩基、土方这些分包工程中能够具备一定的品质竞争力是中小民企生存的必然走向。

(4)地位提升困难

具有特级资质民营企业的经营模式和实力,使它们能够维持相对较高的产值,并通过优化和完善服务和体系吸引项目经理的加盟,与此同时,行政管理部门则倾向采取严格控制资质企业数量的方式优化市场格局,遏制恶性竞争。因此,在当前资质等级评定日趋严格,门槛日益提高的形式下,中小型建筑企业试图通过提高资质的方式改善企业在市场上的地位和处境并非容易。

中小型企业将更多地被束缚在特定地域范围内,直接从事建筑施工。其生存质量取决于当地市场环境和项目丰沛程度,以及他们和当地政府的关系。

3、大型国有企业

(1)巩固并扩大垄断

大型中央和地方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的稳固地位是由其企业所有制性质决定的。作为国有建筑企业,被国家定义为从事建筑施工行业业务,不具有更改业务范围和任务职能的可能性。国家需要它们承担大型政府工程项目的建筑施工务。

国家和地方政府通过投资,不但使它们获得了承担大型、超大型和高难度、高科技项目的技术能力,而且保证它们获得实施这些项目的资金保障。

同时,国家和地方政府也通过这些国有企业进行必要的公益性项目。国有企业的所有制属性,保证了这类项目的进行,不会触及国有资产、资金在归属和使用上的法律风险,同时也协助政府部门缓解特定时期的资金瓶颈,规避融资过程中的法律和商务矛盾。而大型国有企业在我国对外项目,实施援外工程中也扮演着非同一般的角色。因此,做强、做大大型国有建筑施工企业是国家的国策。

在市场层面,建筑行业中竞争不激烈的领域几乎都为大型国有建筑施工企业控制,由于历史原因或者政府整合要求,这些企业或企业集团同时占据了建筑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能够从建筑产业价值链获得完整的效益回报。因此,建筑施工环节的低回报率,并不完全反映这些企业的生存状态,也并不完全反映出这些企业的行为模式。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完整性占据,使大型国有建筑施工企业构成企业内部产业链和价值链不可或缺的一环,它的效益体现为企业整体效益的一部分,而不能以单纯的建筑施工产值和效益衡量。

大型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的这种特点,使它们能够在建筑施工行业中占据稳定且强大的地位,但也迫使它们即使在效益低下的情况下,也不得不坚守在建筑施工领域,无法逃离。

(2)建筑行业主导

国家的指导性政策以及企业的市场地位,使大型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具有了不可动摇的地位,也决定了它们将建筑施工行业作为唯一从事行业的命运。因而,大型国有建筑施工企业能够较为慷慨地在它们所从事的建筑施工领域进行技术和装备投入,建筑工程劳务从而不断获得更为强大的施工能力,更为专业化的施工技能,使大型国有建筑施工企业成为行业和各自从事的专业领域中的主导力量。

巩固的地位促使企业能义无反顾地推进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又进一步巩固了企业地位,如此循环往复,将逐步拉大大型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同行业中其他性质企业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其在行业中,特别是在行业的专业领域中的垄断地位。

4、中小型国有企业

(1)坚守和等待

具有一级资质以下的中小型国有企业基本上均为地方国有企业,且大部分在二三线或西部地区的城市,经营状况总体并不乐观,多被典型的国有企业问题所困扰,成本高效益低,经营方式僵化,欠帐多负担重,任务不饱满,发展困难。

但作为具有一定规模并对地方税收有所贡献的企业,不可能被轻易放弃。因此企业只能坚守建筑行业的经营,等待改制或被兼并。

(2)灵活经营

中小型国有建筑企业在探索更灵活的经营模式时,尝试采取民营企业的经营方法,允许项目“挂靠”,利用企业资质和在区域内的品牌效应,依托企业仍然拒不的技术力量,向项目经理或项目老板提供技术和安全保障服务,收取一定比例的费用。

但这种方式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收益主体与责任主体不对应。即企业和项目经理获得收益,而当出现重大责任后果时,由于企业的国有性质而且企业规模有限,最终将由政府承担最终责任。因此,这种经营探索将面临制度和所有制的限制,难以大规模发展。

经过三十年特别是近十年来的飞速发展,我国建筑行业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未来不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建筑行业发展的基本态势将是使这一格局固定化。

这一过程中,各类所有制和不同规模企业的经营模式的差异性将表现得更为明显,各自业务范围的边界轮廓将逐步明显,尤其在东部建筑业发达地区,各类企业的市场分工将逐步明确,企业间等级区分分明。这一格局一旦形成,建筑工程劳务各类企业的市场地位也将随之确定,等级间相互难以跨越。


建筑工程劳务

相关标签:建筑工程劳务

最近浏览:

在线客服
分享
欢迎给我们留言
请在此输入留言内容,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姓名
联系人
电话
座机/手机号码